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清晨的阳光透过哥特式拱窗,洒在一条安静的走廊上,费若秋——这位曾以“旅法剑客”之名闪耀国际剑坛的击剑运动员——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肩上挎着厚重的法学书籍,他的身影,与校园里匆匆赶课的学生们融为一体,却又不经意间透出一种独特的沉稳与锐利,就在两年前,费若秋还是法国击剑联赛中备受瞩目的新星,手持花剑,在赛场上划出优雅而致命的弧线;他已成为哥大法学院的一名研究生,在案卷与法条间追寻另一种人生可能,这次独家专访,我们走进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探索他从剑道到学业的转型故事,以及这段旅程背后的思考与抉择。
从巴黎到纽约:一场意外的转折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童年,出生在中国,少年时随家人移居法国,他很快被欧洲浓厚的击剑文化吸引。“在巴黎的俱乐部里,我第一次握住花剑时,就觉得它像延伸的手臂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那种瞬间的专注,让我找到了归属感。”凭借天赋与努力,他迅速崛起,多次在法国青年锦标赛中夺冠,并于2018年入选法国国家击剑队预备阵容,他的风格以敏捷和战术多变著称,媒体曾形容他“如风般难以捕捉”。

2022年的一次伤病,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,手腕韧带撕裂迫使他在赛季高峰期中止训练,漫长的恢复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。“击剑教会我如何进攻,但伤病让我学会暂停与思考,”费若秋说,“我意识到,体育生涯总有终点,而知识能提供另一种持久的力量。”从小成绩优异的他,一直对法学抱有浓厚兴趣,在康复期间,他悄悄准备了哥大法学院的申请材料,并于2023年意外收到录取通知书。“那感觉就像赢得一场关键比赛——惊喜,但又不完全意外,因为我知道,自己为此付出了同等努力。”
从巴黎到纽约,费若秋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,初到哥大时,他面临语言障碍和文化冲击。“在赛场上,我用剑说话;在课堂上,我需要用英语辩论法条,那完全是另一种‘格斗’,”他笑道,为了平衡学业与剩余的击剑训练,他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:清晨六点起床阅读案例,下午抽空进行体能训练,晚上则沉浸在论文写作中。“时间管理是我从体育中学到的宝贵技能,在击剑中,每一秒都决定胜负;在生活中,每一分钟都值得规划。”
剑道与法学:异曲同工的哲学
在费若秋看来,击剑与法学看似分属不同领域,却共享着相似的精神内核。“两者都关乎策略、规则与公平,”他解释道,“在剑道上,你需要预判对手的动向,迅速决策;在法学中,你要剖析案例的细节,构建逻辑链,本质上,它们都是‘攻防艺术’。”这种洞察让他在学习中游刃有余,哥大法学院教授艾琳娜·莫里斯在采访中评价:“费若秋的思辨能力突出,他能将体育中的战术思维融入法律分析,带来独特视角。”
费若秋还提到,击剑的纪律性帮助他应对学术压力。“比赛中,你可能会输掉关键一分,但必须立即调整心态;同样,在考试或论文中遇到挫折时,我不会沉溺于情绪,而是寻找解决方案。”这种韧性,让他在第一学期就获得了学院的学术表彰,他并未完全放弃击剑,偶尔会在纽约的俱乐部担任客座教练,指导年轻选手。“教剑的过程,也是一种学习,它让我保持与体育的联系,并重新理解‘传承’的意义。”
挑战与平衡:在双重身份间寻找支点
作为一名“学生运动员”,费若秋的生活充满挑战,他坦言,最大的困难是精力分配。“法学院课业繁重,每周需阅读数百页文献,而击剑训练要求身体处于巅峰状态,有时,我会在图书馆熬夜后直接去晨训,感觉像在两条轨道上奔跑。”为了维持平衡,他学会了“选择性专注”——在课堂上完全投入学术,在剑馆则彻底放松身心。“这就像击剑中的‘节奏变换’,不能一味强攻,要学会适时转换。”

社会对运动员“四肢发达”的刻板印象,也曾给他带来压力。“有人听说我读法学院时,露出惊讶的表情,仿佛运动员就该局限于赛场,”费若秋说,“但我认为,体育培养的是全面人格——它教我们坚持、尊重与自我超越,这些品质在任何领域都适用。”他的经历正在改变周围人的看法,同学莎拉·陈说:“费若秋让我们看到,运动员可以同时是出色的学者,他的存在,打破了我们对‘身份’的狭隘定义。”
未来愿景:从赛场到社会的延伸
对于未来,费若秋计划在毕业后专注于体育法领域,希望成为连接体育与法律的桥梁。“我想帮助运动员维护权益,推动击剑等小众运动的国际化发展,”他分享道,“体育不仅是竞技,更是文化对话的媒介,作为旅法华人,我亲身体验过不同体系的融合与冲突,这让我更理解多元背景下的公平问题。”
他亦不排除重返赛场的可能。“如果身体允许,我或许会参加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资格赛,但不再作为全职运动员,我更想证明,人生可以有多重路径,而非单一轨道。”这种开放的态度,源于他对“成功”的重新定义。“过去,我认为赢奖牌是成功;我觉得成功是活出丰富性——既能挥剑攻防,也能执笔论法。”
启示与回响:一条非典型路径的价值
费若秋的故事,在哥大校园和击剑社群中引发广泛讨论,他的经历挑战了传统体育生涯的线性叙事,展现了一种“双轨人生”的可能性,哥大体育部主任马克·约翰逊评论:“费若秋是学生运动员的典范,他证明,体育与学术并非对立,而是互补的成长维度。”
在专访尾声,费若秋漫步在哥大著名的洛氏图书馆前,望着远处哈德逊河的落日,轻声说:“剑道与求学,都像一场漫长的格斗——对手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的局限,哥大给了我一把新‘剑’,让我在另一个战场继续前进。”他的旅程,尚未结束;他的故事,正在书写,而对于无数徘徊在梦想与现实的年轻人,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或许正是一盏微光,照亮更多可能。
正如他所说:“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不断出剑的勇气。”从巴黎的剑馆到纽约的学堂,费若秋用行动诠释着:真正的强者,既能征服赛场,也能驾驭人生。

发布评论